3月27日晚,上海东方艺术中心音乐厅内,雪域高原的非遗艺术与“都市轻音乐”首次在舞台上完美邂逅。作为第40届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的主体演出项目,上海轻音乐团与西藏定日县艺术团联袂呈现《共饮一江水》轻听民族风音乐会,以“轻音乐+非遗”的创新形式引发强烈反响。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国资委副主任黄斌兵;上海市政府合作交流办公室副主任熊英、上海文化广播影视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上海文广演艺(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王健儿等领导莅临现场并观看演出。
值得一提的是,上海轻音乐团还将本场演出的全部票房收入无偿捐赠给今年1月遭遇6.8级地震的西藏定日县。上海市慈善基金会作为音乐会全程支持单位,基金会副理事长张华把“情系定日 大爱无疆”爱心捐赠奖牌交到了上海轻音乐团党总支书记、团长董德平的手中,充分肯定了乐团的善举。
音乐会由上海轻音乐团声乐演员黄偲与定日县艺术团演员那卓联袂主持。定日县艺术团带来的2025年央视春晚拉萨分会场上出现过的非遗藏戏。在藏戏选段《幸福的文巴》中,蓝色面具与独特舞步令观众震撼不已,仿佛置身古老雪山,感受藏族文化的千年传承;国家级非遗“洛谐”群舞《水莲花》,以六弦琴的浑厚音色配合藏族舞者铿锵的步伐,瞬间将观众带入雪域秘境。此外,《谐庆-高高的雪山》《甲谐-扎西秀》等风格迥异、服饰多彩的表演,让上海观众领略到雪域文化的独特魅力。
上海轻音乐团则用流行音乐诠释了民族文化:原创歌曲《三千年之恋》赞美胡杨精神、歌颂上海援疆干部扎根边疆的精神,《五十六个民族同唱敬酒歌》以欢快旋律歌唱民族文化交流、交往、交融,《叶尔羌河的声音》更是歌颂了叶尔羌河的美丽与历史积淀,《小河淌水》用独特的演唱风格演绎云南民歌、歌颂援滇干部。海派文化的精致与藏族艺术的豪迈在舞台上交相辉映,赢得经久不息的掌声。
上海轻音乐团从2023年开始开展“百场轻音边疆行”项目,连续两年在上海对口援疆的新疆喀什四县进行超过100场演出和100多场艺术培训。乐团也在音乐会现场播放了纪录短片,让观众朋友们感受到了文化润疆的真实故事。
2024年11月,上海轻音乐团深入上海对口援建的西藏日喀则地区定日县进行考察采风活动,和上海援藏干部、定日县副县长朱冬峰约定,要把定日县艺术团的非遗文化推向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的舞台。今年1月,当定日县遭遇地震灾害后,乐团立即决定将音乐会办成赈灾义演,所有票房收入捐给定日县用于灾后重建。
音乐会还特邀成立不久的“上海新疆商会文化润疆艺术团”参演了《最美的还是我们新疆》《苹果香》节目,和现场观众跳起新疆舞。沪藏新三地艺术家同台演绎《在那遥远的地方》《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我爱你中国》等经典曲目。
上海轻音乐团还特别为音乐会“定制”了一系列民族风的歌曲,包括了《鸿雁》《青藏高原》《上海谣》《南海打渔》等作品,带领观众“穿越”大江南北,展现中华文化多元一体格局。乐团一级演员罗雨一首《红旗飘飘》掀起了全场高潮,音乐会在全体歌手深情演唱原创公益歌曲《手挽手》的旋律中结束。
这场跨越千山万水的音乐对话,不仅是一次艺术的碰撞,更是一曲新时代民族团结的动人乐章。当非遗藏戏的古老吟唱遇见“都市轻音乐”的现代律动,当雪域高原的雄浑舞步邂逅黄浦江畔的细腻演绎,我们看到的是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的传承与创新。上海轻音乐团用音符架起的这座文化沟通的桥梁,让长江水与雅鲁藏布江的浪花在五线谱上相拥,让海派文化的包容性与藏族艺术的感染力在舞台上交融。
在这场特殊的慈善音乐会中,每一个音符都跳动着爱的温度,每一笔票房都转化为重建家园的力量。正如藏族谚语所说:“一根羊毛虽轻,千根能拉船。”沪藏两地的艺术家们用最温情的艺术语言,诠释着最坚韧的守望相助。文化援建不仅是物质上的支持,更是心灵上的共鸣,是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生动写照。这场音乐会留下的不仅是艺术的余韵,更播撒下民族团结的种子,它们将在雪域高原和东海之滨同时绽放,成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最美注脚。
联系我们:021-62835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