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上海的旋律遇见兵团的风,当轻音乐的灵动融入草湖的热土,一场跨越万里的文化交融正在上演。上海轻音乐团“百场轻音边疆行”走进上海对口支援新疆地区,开展不少于一百场的演出和活动,第二站就到了兵团草湖项目区,四支“文艺轻骑兵”小分队走进41团、托云牧场、红旗农场以及布拉克苏乡、巴合齐乡、皮拉勒乡等地,在团场、连队、乡村、学校共演出9场,用真情搭建起一座座“音乐桥梁”。
第一小分队由美声、民族、通俗三种唱法的声乐演员组成,携手乐团“日环食”电声乐队,打造多元音乐盛宴。当《一杯美酒》的旋律响起,台下观众纷纷起身舞蹈;童年回忆《敢问路在何方》引发全场大合唱,《世界赠予我的》 的旋律感染人心,歌中的深情厚谊更是拉近了彼此的距离。托云牧场的群众们跟随乐团的律动跳起舞蹈,一位柯尔克孜族的大叔拉着团长董德平的手说:“我非常喜欢你们今天的演出,歌曲很好听,音乐响起我也跟着一起跳舞,觉得自己好像又年轻了。”
“日环食”乐队则用现代电子音乐的澎湃能量与台下的观众共同谱写了一段难忘的音乐记忆,也为他们打开了一扇了解“都市轻音乐”的大门。
第二小分队中,弦乐三重奏带来的《依拉拉》 节奏欢快,让现场瞬间变成舞池,成为了是最富感染力的互动节奏;乐团为新疆喀什创作的原创歌曲《叶尔羌河的声音》 深情歌颂喀什母亲河;《上春山》《告白气球》等流行金曲,让不同年龄层的观众都能找到共鸣。
在红旗农场的演出结束后,一位75岁的维吾尔族老人在演出后激动地说:“上海是我最喜欢的城市,今天听到这些歌,感觉上海离我更近了!”
第三小分队的长笛、手风琴和打击乐三重奏特别为此次边疆行编排了新曲目《快乐跳舞》,欢快的打击乐节奏带动全场观众一起摇摆。《梦回花事了》《如愿》等经典曲目,用音乐讲述着光阴的故事,为观众送去最温暖的祝福。
在皮拉勒乡,站在第一排的小女孩在演出结束之后特别兴奋,“好开心,能够看到这么好看的节目。”
第四小分队里,打击乐演奏员刘骐创作的《春天去喀什》用跳跃的节奏描绘喀什的春日,乐队的合作让整个曲子充满活力。原创歌曲《衡山路的咖啡店》则用爵士旋律将上海街角的咖啡香气带到边疆。
当《亚丽古娜》《花儿为什么这样红》等热情奔放的新疆旋律响起,整个现场瞬间化作欢乐的海洋。头戴花帽的老奶奶坐在第一排,脸上一直洋溢着喜悦,演出全程她都对着演员热情鼓掌,她灿烂的笑容和热烈的掌声让演员们都很感动。
在上海轻音乐团“百场轻音边疆行”的演出中,来自上海市群众艺术馆的艺术家们倾情加盟,共同呈现了一场别开生面的“上海群文润疆行暨百场轻音边疆行”文化盛宴。两支上海文艺团队首次在边疆合作,共同开展文化润疆活动,让音乐与杂技、变脸、魔术等多元艺术形式在草湖项目区的舞台上交相辉映。这场跨越艺术门类的合作演出,不仅丰富了边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更架起了沪兵两地文化交流的桥梁。
在每一场演出的现场,总能看到党员先锋队忙碌的身影。他们胸前带着党徽,不仅为观众带来精彩的演出,还精心准备了乐团《中华神话音乐会》定制文化衫、原创音乐U盘和可扫码党徽明信片等纪念品。这些满载心意的礼物,让边疆群众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乐团音乐中蕴含的红色文化、海派文化和江南文化。党员们一边分发纪念品,一边耐心讲解每首作品背后的故事,用实际行动践行着文化润疆的使命,让艺术的种子在边疆生根发芽。
从41团的校园到巴合齐乡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从托云牧场的百姓大舞台到红旗农场的连队文化站,上海轻音乐团用音乐搭建起沟通的桥梁。党员们冲锋在前,带领团队克服舟车劳顿、天气变化等困难,将最精彩的演出送到每个角落。当每场演出《我和我的祖国》旋律响起时,这场音乐之旅播下的种子,必将在草湖的土地上开出最美的团结之花。这场跨越山河的音乐对话还在继续,上海轻音乐团带着上海人民的一片深情,将继续奔赴下一个演出地点。而留在这里的,不仅是动人的旋律,更是沪兵两地人民心手相连的深厚情谊。
联系我们:021-62835630